中研電氣
高端電器裝備制造與節能環保領域技術領先企業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代表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碧歼_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順應了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大勢,充分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也開啟了中國新一輪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范式變革升級的“倒計時”。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原黨組書記、董事長盧純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革,將推動中國能源產業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及發展范式的全面改變。我國能源產業必須從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高度、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堅定不移地走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五條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構建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可以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穩固的低碳能源基礎。
應加快建設哪五條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如何理解其價值?
基于我國獨特的地理特征、資源稟賦和發展需要,國家可以聚焦建設五條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即長江中上游水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三北“風光”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海上風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東部沿海核電清潔能源走廊和“一帶一路”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
這五條能源走廊橫貫東西、貫穿南北、連接中外、輻射全球,形成我國最重要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產業發展平臺和維護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保障,成為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和替代落后煤電的重要基石,以及我國未來引領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
更多精彩觀點
01
能源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量,發揮著塑造社會主體技術和經濟發展范式的基礎性作用,能源的低碳化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必然
能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成就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但長期以來人類以煤炭、石油為社會主體能源,并形成了高度依賴,化石能源自身的固有弊端和特殊屬性已經嚴重影響全球生態環境并危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化石能源的替代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全球性問題之一。
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可以看作社會主體能源不斷替代升級和轉化利用方式不斷進步提高的過程。工業革命的本質和科技革命的本源都是能源革命,能源革命的本質是社會主體能源的替代和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的升級或改變。能源革命會引發社會主體技術群革新、倒逼經濟發展范式改變,從而推動人類文明演進發展。每一個時代的社會主體技術群都高度依附于社會主體能源而存在。而從重塑社會經濟發展范式的意義上看,能源革命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源動力。
社會主體能源的替代過程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同時也是“?!迸c“機”共存的過程。
每次社會主體能源的變革或替代都引發了社會主體技術群的全面進步,最終打破并重構固有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引發一系列社會變革,這條由能源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路徑值得我們充分認識和深刻思考。
化石能源以其獨特的優勢改寫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成就了人類社會的“碳繁榮”,對世界各國的社會主體技術群、產業結構、經濟基礎和發展范式具有決定性和鎖定性影響。化石能源之所以能夠在工業革命之后成為社會主體能源,在于其三大獨特優勢:一是能量密度高、轉化效率高、能量轉化過程相對簡單并且可控;二是能源形式多樣、分布廣泛、儲量豐富、經濟性高,可以大規模開發利用;三是可按需開采、封裝儲運和燃燒轉化。
在成就工業文明大繁榮的同時,化石能源及其化工衍生品已經深深融入甚至控制和主導了所有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整個人類社會的主體技術群和產業體系都在高速發展的慣性驅使下,圍繞如何高效利用化石能源而不斷建構完善和擴張發展,如同滾雪球一般形成了高度緊密的依附關系,每一個國家都建立在由化石能源驅動、由化石能源衍生品所供給的網絡關系之上。
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生產生活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失去化石能源意味著整個社會運行機制停擺,從而引發社會危機甚至災難,而更替一種社會主體能源則可能帶來一個行業、一個產業甚至一個社會階層的消亡。
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化石能源的固有弊端和大量無節制消耗,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危機。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儲量有限且不可再生,有限的化石能源、有限的環境承載能力和無限的人類社會發展需求三者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天然矛盾。長期單一的化石能源依賴和大量消耗必然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凈化能力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導致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危及人類社會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茖W研究監測表明,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可能引發生態危機、氣候危機和經濟危機三種直接危機,并引發貧困危機、地緣政治危機兩種次生風險。
全球能源戰略和供需格局已進入深度調整變革期,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和新一輪能源革命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隨著世界化石能源消費量的不斷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日趨嚴重,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和大量消耗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和各國能源戰略的一致選擇。
從存量結構調整看,從1977年到2017年的40年間,全球能源消費結構呈現石油降、煤炭穩、清潔能源快速發展的趨勢。從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變化中可以看出,石油、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作為社會主體能源的份額正在被熱值更高、排放更少的天然氣、核能等清潔化的化石能源和不產生碳排放的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所逐步替代,這不僅標志著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到來,也預示著新一輪能源革命的發展趨勢,即清潔低碳、安全高效。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是彌補、解決化石能源固有缺陷弊端的關鍵。清潔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不是相對的概念,兩者存在交集。核能等無碳排放但有物質消耗和廢料處理的新型化石能源,以及經過凈化處理的低碳排放的清潔煤、清潔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清潔能源是指對環境友好、碳排放少、污染程度小的能源,僅僅是對能源使用結果的描述,而非能源性質的描述。
新一代社會主體能源對上一代社會主體能源的替代是一個漸進過程。盡管新發現的能源載體越來越多,但替代原有社會主體能源卻越來越困難,因為上一代社會主體能源已經決定和塑造了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時代的社會主體技術群和建立在這個技術群基礎之上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范式。如果短時間內對社會主體能源系統進行全盤顛覆,將引發產業革命和經濟發展范式的強烈震動,無論是就經濟性還是技術可行性而言都不現實,其替代過程通常是漸進式變革和滲透式改造。
能源組成的多樣化有利于能源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和增強能源系統的適應性。盡管可再生能源從整體上和長遠看都具備成為社會主體能源的潛力和條件,但可再生能源也存在著出力不均衡、間歇性大、穩定性不高和可控性不好、難以精準預測、經濟性不高等技術性短板。從某種意義上講,能源的多樣化也是能源體系安全化的重要形式,為了維持目前的現代化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繁榮,必須保有一定量經過低碳化、清潔化、安全化、高效化處理的化石能源作為過渡期基荷能源。
當前,新一輪世界能源革命的路徑是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在現有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步替代落后的、高碳排放的煤電、柴油、柴碳等低熱值化石能源并最終成為下一代社會主體能源,實現能源供給側的結構均衡和技術優化,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資源儲量和自然生態三元關系的動態平衡。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和經濟體都已將可再生能源替代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根據本國國情選擇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路徑。
02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事關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貢獻
人類沒有經歷過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一種新能源的完全替代,這將重塑中國經濟發展范式,重塑中國崛起和實現民族復興的路徑方式,低碳時代的到來也將重塑未來世界的發展格局。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加快重構我國社會主體能源體系,倒逼我國加快實現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重塑未來四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范式。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實現碳達峰是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良性互動后的自然過程。但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碳排放總量高、人均碳排放量低的中國而言,要在短短40年內分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主動自我加壓。
目前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行時”,我國力爭用40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味著我國將經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經濟系統性變革和發展范式變革,意味著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體系和相關基礎設施的重構,也是社會利益重組和再分配過程,在技術、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層面都面臨著重大挑戰。由于能源和工業基礎設施對社會經濟發展范式有較強的鎖定效應,因此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越短,轉型壓力也會越大。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是我國順應并引領未來國際發展潮流提升我國未來國際地位和競爭力,也是助推我國發展轉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中國加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倒逼機制,預示著我國經濟發展范式調整正在加速到來。在這個過程中,高碳排放的傳統能源產業和重化工業將首先觸及產能發展的天花板,大量資產將面臨被擱置和淘汰的壓力,一大批產業工人將被分流安置,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已經探索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走上一條符合國情的綠色低碳循環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我國通過一系列實踐證明,主動抑制和淘汰落后產能、不斷加大減碳力度,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動能升級,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培育帶動新的產業和市場,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塑造適應我國發展需要的經濟發展范式。未來我國需要做的就是堅持既定路線,更加堅決地貫徹和執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通過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社會經濟的系統性變革升級。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以減碳、低碳和零碳的方式實現,這是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大國崛起過程中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人類在工業文明時代所成就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以化石能源為社會主體能源基礎上的“碳繁榮”?;茉吹南牧颗c工業產值畫上了等號,儼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成就的標志。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還尚未有一個國家能夠實現經濟增長與化石能源消費量的“脫鉤”,實現“低碳富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由追求速度和規模的高速增長轉為追求質量和效益的高質量發展,在推動落后產能升級的同時,中國已經在努力實踐將經濟發展效能與化石能源消耗量脫鉤,主動抑制高排放、低效能的經濟增量。我國目前仍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的中后期,對能源的發展需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增長,從2030年實現碳達峰直至2060年實現碳中和,正是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不能停滯、發展動能不能衰減,中國的崛起必須依靠低碳排放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實現,中國將首次書寫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大國實現“低碳崛起、綠色富強”的發展奇跡。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我國以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姿態,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進步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有三項最為突出的歷史性貢獻,即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拉動作用,對經濟全球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推動作用,以及對全世界減少貧困人口的貢獻。
中國用自身行動,成為全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是對世界各國的莊嚴承諾,更體現了我國始終堅持以全球視野、全局高度、全面思考,扛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我國在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作出了全球認可的重要貢獻。中國始終倡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作為連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橋梁,積極協調化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關于融資、技術等操作性問題上的分歧,并直接給予發展中國家以經濟和技術援助,有力地推動了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和原則問題上達成目標與行動一致。
03
我國能源產業必須從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高度,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堅定不移地走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發展之路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第一人口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能源戰略和能源觀必須要有全球視野、大國格局。我國必須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根據自身能源資源稟賦和國情實際,以“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為目標,科學制定能源戰略和發展路徑,把握好社會主體能源變革和逐步替代的節奏、節點和節律,筑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根基,這是加快國家發展強大,實現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關鍵。
“多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化石能源體系和世界第一能耗大國的現狀共同決定了我國能源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發展之路將充滿挑戰。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體系奠定了支撐我國工業發展的主體技術群,產業發展成熟、產業鏈配套齊全、經濟帶動力強,有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這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發展成就,也是國計民生所系。
以煤炭為主體能源,長期形成的龐大產業體系路徑依賴和發展慣性成為我國由煤炭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同為化石能源,煤炭比石油和天然氣的熱效率更低、碳排放量更高。我國在從煤炭經濟向油氣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已經顯露出資源稟賦差、轉型包袱重、升級阻力大等短板,構建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必然將充滿挑戰。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倒逼下,我國有可能將跳過油氣經濟,直接實現從煤炭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升級,這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尚無先例,對我們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轉型壓力和升級難度將更大。
能源安全關系國家安全,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加快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推動電能替代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對優化我國能源結構,建立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多元化的能源體系能夠帶來能源系統內的相對穩定,而能源穩定就是最大的安全。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很高,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給能力,保障國家能源供給安全。
我國能源及化工產業長期依賴煤炭,通過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加快掌握不同類型能源的關鍵核心技術,確保對能源及工業體系的完全控制,是保障國家經濟整體安全的關鍵。一旦清潔可再生能源相關核心關鍵技術被西方國家優先掌握并形成壟斷優勢,特別是核心部件、關鍵設計軟件和控制系統如果依賴國外,我國能源產業的轉型發展將會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
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化石能源生產消費帶來的環境問題,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生態問題是系統性問題,解決系統性問題必須首先解決結構性問題,構建合理的能源結構是破題的關鍵。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是從源頭上保護環境、修復生態的有效途徑,也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切實舉措。
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和電能替代,從源頭上消除化石能源作為一次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治本之策。
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戰略路徑思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能源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已將能源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能源體系始終處于發展變動之中,必須要有全球視野和長遠眼光,要不斷擺脫傳統思維的桎梏,不斷擺脫落后主體能源的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我國不能等待新一輪能源革命發生、定型后才有所行動,必須要有見微知著的敏銳察覺和超前的戰略布局,提前做好頂層設計,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實現戰略引領,不為短期的發展利益所惑、也不為發展轉型的艱難所困,加快推動能源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經濟發展的全面融合互動,通過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創新發展,打造新型能源產業和優勢產業集群,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實現軍民融合,塑造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清潔低碳是基礎,安全高效是核心。我國的能源形式必須多元化、結構化,傳統化石能源要清潔化、低碳化,清潔可再生能源要規?;?、經濟化,能源傳輸和儲能要數字化、智能化,用電終端要安全化、高效化。
根據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和發展格局現狀,我國清潔可再生能源當前發展的重點應當在西南大水電、西北光伏、沿海風電等領域集中發力,并形成集中高效規?;_發模式。
04
加快建設五條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構建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穩固的低碳能源基礎
我國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需要,必然要對現有能源體系進行深度調整變革和系統性重構,構建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供應系統,加快推動用清潔電能替代煤炭、石油等一次化石能源。
構建這一系統的關鍵就是要為國家打造一套系統穩定、結構多元、資源豐沛、經濟性高并且在核心技術方面具備全球引領地位的基礎性能源。
加快建設以三峽工程為核心骨干的長江中上游水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為國家打造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和骨干基荷電源。長江中上游水電走廊的建設運行不僅有力解決了西南和中東部地區缺煤缺油的能源發展短板,同時也為這條水電走廊周邊風電和光伏提供了調峰手段和特高壓送出通道,為未來實現水風光互補能源發展模式創造了條件,更為重要的是推動形成了我國西電東送、南北互供、水火互補的全國電力聯網和供電格局,為國家經濟建設、節能減排、維護電網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長江水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的成功建設和運行,標志著長江治理開發已經實現了從洪水肆虐到洪水控制的重大轉變,并正在實現向洪水管理和洪水資源化利用的重大轉變,為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優化布局、生態治理修復提供了重要基礎保障。
長江水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還將構建形成一個總量近千億立方米的國家戰略淡水資源庫。這一戰略淡水資源庫位于我國第二至第三地理階梯,且處于我國腹地中心,便于向北方調水,對于我國在未來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長江水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還將形成服務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有利格局,顯著改善了西南航運物流條件,推動我國西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支持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和水庫移民發展致富方面將發揮重大作用。
加快技術進步、集中連片開發利用我國陸上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為國家打造三北“風光”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形成我國新能源體系中的主體能源。西北、華北、東北三北“風光”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是我國清潔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地位重要,將為我國打造全球最大的陸上新能源基地,推動構建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能源開發企業和設備制造企業,成就我國可再生能源大國和強國的引領地位。
基于三北地區巨大的資源優勢,我國正積極鼓勵各大企業集中連片規?;_發風電和光伏資源,不斷加大優質資源集中度,并加快特高壓送出通道、儲能系統等配套設施建設,三北地區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經濟性和穩定性將極大提升,已經具備了平價上網、成為未來新能源的主體能源的條件,成為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又一重要戰略支撐。
創新發展、集中連片規?;_發我國海上風能資源,為國家打造海上風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截至2021年4月底,我國海上風電并網容量達到1042萬千瓦,已經超越英國成為繼德國之后全球第二大海上風電開發市場。我國海上風電呈現了爆發式、跨越式發展,各項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配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政策體系不斷完備。集中連片規?;_發海上風電、打造海上風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可以為我國打造一種替代落后煤電、零碳排放、無污染的新型主體清潔可再生能源。
海上風電是開發利用海洋清潔能源的重大科技成果,具有儲量豐富、不占用土地、靠近沿海電力負荷中心、風功率密度大、可利用小時數高等眾多優勢,通過集中連片規?;_發,可以大幅度降低造價,最終實現零排放、無污染、零補貼、可持續、人民用得起的新型主體清潔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煤電等化石能源,為我國沿海城市群提供清潔、穩定、安全的電能。
走向深海、征服遠海,是全球海上風電未來發展的共識和重要趨勢。深遠海海域范圍更廣、空間更大,風能資源更豐富、風速更穩定,也不會與海上漁場、航線、軍事設施發生沖突。隨著近海海域資源開發完畢,海上風電未來發展將逐步擺脫對風機基礎的束縛,實現重大突破。
漂浮式基礎和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是讓海上風機擺脫海床條件和離岸距離束縛的關鍵。從經濟視角看,漂浮式基礎和柔性直流輸電技術能大大減少海洋施工的難度和降低造價;從行業發展角度看,這兩項技術將推動海上風電開發空間和市場空間實現倍數級增長;從技術角度看,這兩項技術將對海上風電發展方向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掌握這兩項核心技術也為我國向大洋更深更遠處挺進,開發、保護藍色國土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通過為國家打造海上風電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實踐,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21世紀將是海上風電大規模發展的時代,是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清潔可再生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成為主體能源的時代,也是我國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經略海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跨越的時代。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打造沿海核電清潔能源走廊,為國家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零碳、穩定、高效、安全的基荷電源。我國要構建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社會主體能源,選擇一種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電源尤為必要,這是破解除大水電之外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間歇性固有短板、替代煤電成為社會主體能源的關鍵。
長期以來,核電的安全性一直飽受爭議,這是核電能否成為我國社會主體能源、清潔能源和取代煤電的新一代基荷調峰能源的關鍵。
事實上,盤點世界核電發展史上的三次事故,其事故的起因并非是核電技術存在重大設計缺陷,而均是人為違規操作的結果。
我國始終將核安全作為核電發展的生命線,始終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實行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方針,加強核電規劃、選址、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監督,堅持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嚴格的標準發展核電。目前,我國的第三代非能動核電機組和高溫氣冷堆系統已經在極端工況下反應堆堆芯熔化這一核電安全核心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國的東部沿海核電清潔能源走廊建設即將迎來大發展。
與具備互聯互通條件的國家和地區攜手打造“一帶一路”清潔可再生能源走廊。“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推動清潔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搭建了重要的國際合作平臺和互利共贏機制,在我國積極推動碳中和、碳達峰的道路上,我國與周邊國家具有很強的目標一致性、資源互補性、戰略協同性和互利共贏性?!耙粠б宦贰背h明確將清潔能源視為構建“綠色絲綢之路”的重要依托,旨在根據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原則來推進并強化沿線國家與地區在清潔能源技術和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利用我國的優勢來推進地區能源向綠色、低碳轉型,完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共同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我國是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和應用國,來自我國的清潔能源產業、技術和投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到普遍歡迎,成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主體能源轉型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為改善沿線國家能源結構,促進當地減碳、減貧、環保以及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直接貢獻,同時也極大促進了我國清潔可再生能源產業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需要。
“一帶一路”倡議使我國真正擁有了自己完整的國際能源發展視野,而不再只是全球能源合作中的一環。我國在國際能源合作中,更加注重構建國際能源合作的新秩序。
通過能源外交和能源服務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公共清潔能源產品,提供能夠滿足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需要的社會主體能源解決方案,深入推動清潔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把沿線國家的能源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的能源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構建能源安全的全球“命運共同體”,為完善世界全球能源治理體系轉型增添強大動力。
地址:合肥市高新區望江西路5089號中科大先研院嵌入式1號樓511室
電話:0551-68562558 傳真:0551-68562558